赛事经济添新彩 太行山水谱新篇
河北深度研讨太行步道建设
文章字数:2,398
    ■保定易县自行车越野赛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举办。    主办方 供图

    ■满族风情大庙会上游客沉浸式体验民俗风情。    主办方 供图

  □本报记者 宋云杰
  4月18日,“2025河北省赛事经济暨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专题会议”在保定召开,在“‘保定太行步道’发展路径”专题环节,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总经理段晓舟介绍了“保定太行步道”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情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宇以《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引领保定市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和类别进行了讲解;浙江省体育局一级巡视员、浙江省体育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华以《步道建设的浙江实践》为题,从“环浙步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分享了经验。
  打造安全步道 创建特色品牌
  段晓舟表示,太行步道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的重要抓手。步道整合了保定西部七县两区的优质资源,串联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等3个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及40余个潜力景点,形成“以路带村、以路张文”的综合效益。沿线覆盖296个行政村,带动30万农村人口,并通过“保定小院”民宿集群(766套)、特色餐厅(164家)及农业庄园(116家)等配套,推动文体旅产融合发展。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太行步道规划了16种特色类型,包括峡谷步道、湖岸步道、长城步道等,融合86处湖泊河流、20处花海田园及三大地质公园。同时,步道串联了清西陵、紫荆关等历史遗迹,以及荆轲刺秦、杨家将等文化IP,形成“体育+文旅+研学”的全业态布局。段晓舟特别提到,步道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登山步道标准,以“安全、低门槛、年轻态”为原则,满足专业运动与大众休闲的双重需求。
  为提升步道影响力,保定计划借鉴“崇礼168”模式,推出“太行168”赛事品牌,并通过“步道 +景区”“步道+非遗”等组合,培育新消费场景。段晓舟呼吁各方关注步道沿线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目前,步道已辐射75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未来创建国字头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优质资源 培育高端赛事
  李宇认为,户外运动产业需以优质自然资源转化为基础,以运动服务业、制造业及融合产业为驱动。保定太行步道作为“山地户外运动综合体”,需对标国家“五区域三代”布局,结合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特色,在“规定动作”中突出保定优势,如整合白石山世界地质公园、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李宇梳理了保定七县两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优势:5个国家5A景区,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地质动园及1亿多人次年游客量,为户外运动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但也有国际顶级赛事IP缺失等短板,“项目类型覆盖全面,但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寥寥”。例如,白石山飞拉达攀岩虽单日游客量达511人、网络关注量17亿人次,但规模与影响力仍待提升。他建议,需优先筛选“垂直落差800米以上”等高参数场地,以专业标准赋能大众化开发。
  关于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保定太行步道”的发展路径,李宇提出有关策略,一是用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政策指导。二是明确发展思路和定位(高质量自然资源转化地、高质量户外赛事举办地、高质量运动服务引领地、高质量群众运动便捷地、高质量户外运动安全地、高质量户外经济辐射地),打造“全球知名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划定优质资源核心区,重点培育高山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等国际领跑项目,引入UTMB级越野赛等全球IP,补齐“国际性赛事空白”;三是开展户外运动资源调查和评价;四是“赛事经济链、装备智造链、文旅衍生链、乡村振兴链”四链协同;五是定位客群需求,打造大众休闲型全龄友好高质量户外目的地;六是畅通主体协作、区域协同机制;七是提供安全可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优化参与者的运动体验和消费环境。
  平衡多方需求 扩大参与群体
  李华从“环浙步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他认为,户外运动是连接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纽带,而步道作为山地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能够串联山水、激活资源、推动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建好步道的要义是形成共识、科学规划、精心施工、设计节点(入口、连接线、标识标牌,0号起点,各类驿站)、持续推动。
  浙江步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最少干预、以找代建、勾连成网”的原则。李华认为,规划需平衡多方需求:体育视角注重赛事黏性与运动体验,旅游视角侧重安全与游客经济,生态视角则要求最小化环境干预。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准标注海拔、路线方向,并避免硬化路面,保留自然野趣。针对国家公园等敏感区域,他建议通过“镂空设计”预留隐形线路,兼顾保护与利用。低成本高效建设:以“标志物”为核心,通过统一采购标识牌、二维码定位等技术手段,低成本实现步道管理。每公里仅投入6000元,全省已建成8358公里步道。李华特别提到,步道的“出口”和连接线设计至关重要,需确保连贯性;同时,驿站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在危险区域设置避难所,提升安全性。
  为激活步道价值,浙江推出“环浙步道系列赛”,包括2300公里越野挑战赛等品牌活动。李华分享,赛事不仅能检验步道实用性,还能带动地方经济。例如,通过积分制将小众越野赛与大众马拉松联动,扩大参与群体。他提出“体育生活化、运动时尚化、健身年轻化”理念,强调吸引青年群体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步道维护是长期挑战。浙江通过强化户外运动协会职能,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巡线、维修。为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李华建议,打破县域分割,通过跨区域赛事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本次大会,多位专家的建议以及经验分享,为河北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赛事经济为引擎,以户外运动为载体,以创新融合为路径,打造“体育+”全产业链生态,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人才培育等系统性工程,推动体育产业从单一赛事运营向多元价值创造转型升级。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北有望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让燕赵山水与体育赛事交相辉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