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经济新赛道 户外运动新动能
专家学者为河北发展赛事经济建言献策
文章字数:3,267
  □本报记者 宋云杰
在河北省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如何把握机遇,创新发展,成为4月18日在保定召开的“2025河北省赛事经济暨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专题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体育合作与发展中心、浙江省体育局、中建文旅河北分公司、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以及“保定太行步道”发展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赛事经济与户外运动产业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河北省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如何把握机遇,创新发展,成为4月18日在保定召开的“2025河北省赛事经济暨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专题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体育合作与发展中心、浙江省体育局、中建文旅河北分公司、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以及“保定太行步道”发展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在“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专题环节,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以《发展赛事经济,扩大赛事消费》为题,北京大学体育合作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来晓雷以《体育赛事品牌的商业化要素及北大在河北赛事合作实践》为题,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休闲学院副教授、体银智库创始人安福秀进以《赛事经济看河北 打造可持续共赢赛事生态圈》为题,分别在大力推动赛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体育赛事品牌打造、商业价值开发、赛事管理理念,河北省赛事经济的SWOT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
  发展赛事经济 扩大赛事消费
  黄海燕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体育赛事正被重塑为重要战略资源。中东国家如沙特近两年投入63亿美元布局高尔夫等顶级赛事,打破传统赛事格局;美国各州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赛事落地。国家体育总局也同样在规划“十五五”期间怎么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而赛事经济就是体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北京“赛事超级周”等实践有望成为先行样本。“体育赛事产业链涵盖核心层、相关层和外围层,辐射范围远超赛事本身。”上海F1大师赛为例,47家赞助商、50余家体育服务机构及大量农产品供应商共同构成赛事生态。此外,赛事消费呈现供需互促特点:上海网球大师赛单日特许商品销售额超过中网全程,显示观众消费潜力;马拉松赛事调研则显示参赛者人均消费能力突出。
  那么,如何让赛事经济持续发力?黄海燕提出六大策略:精准定位受众,结合人群特点打造特色品牌,如上海吸引非长三角观众赴沪观赛以提升消费层级;推动文体旅商融合,以上海F1为例,联动340万人次参与周边活动,境外观众占比提升至15.25%;延长赛事周期,上海奥运资格赛通过预热活动拉长消费链条,形成“上海标准”;丰富产品供给,重点开发特许商品,破解短期赛事产能匹配难题;培育自主品牌,强调“非所有赛事都能带动经济”,需遵循品牌打造规律;建立测算机制,通过“模型+制度+系统+平台”量化赛事效益,如上海20年积累的评估体系。黄海燕建议,从建立河北特色赛事IP,到构建京津冀协同评估体系,再到用好北京体育大学与河北省体育局共建的河北体育经济研究中心的智库平台——在这条赛道上,既需要全球视野的格局,更离不开深耕本土的智慧。正如其所言:“不是所有赛事都能带动经济,但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经济公式。”
  从“产品策划”到“价值升华”
  来晓雷结合国际案例与实践经验,深度剖析了赛事品牌打造的核心逻辑。他表示,体育赛事品牌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赛事经济包含双重内涵:一是将赛事作为“产品”,通过策划、组织、推广实现专业化运作;二是通过商业转化实现经济效益,包括赞助开发、文创衍生品及新技术应用。赛事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英雄主义叙事”的载体。成功的赛事品牌需突破传统体育边界,融入时尚元素与情感价值。当奥运冠军、职业联赛冠军被视为全民榜样,体育产业才能从根基上获得发展动力。“中国赛事普遍缺乏时尚基因,啦啦队形象单薄、观众体验粗糙等问题凸显对品牌内核的忽视。赛事应通过赛程编排、氛围营造和故事传播,塑造具有时代感的体育英雄,进而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形成社会价值认同。”
  另外,针对国内赛事互动性不足的痛点,来晓雷对比了NFL与CBA的现场设计差异:“美国赛事允许赞助商高管、明星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营造全民狂欢氛围;而国内赛场过度管控,削弱了沉浸感。”他以东京马拉松为例,解析其通过赛道节奏设计、英雄叙事升华(如终点国家领导人接待)等细节,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盛典。“马拉松参与者不仅是跑者,更是‘自我突破故事’的主角。赛事方需通过仪式感设计,让每位观众感受到与英雄叙事的联结。”
  他呼吁应建立以观众为核心的商业逻辑,“国际通行的优先级是观众第一、赞助商第二、运动员第三。没有观众,赞助商与版权价值将无从谈起。”国内赛事则过度聚焦运动员接待,却忽视球迷体验与赞助商权益落地的现象。结合北京奥运会经验,他提出“七大客户群”服务模型:技术官员、媒体、赞助商、供应商、球迷等需差异化满足。“NBA通过社区活动、青少年互动培育下一代球迷,正是长效商业模式的根基。若仅追求短期赛事数量,忽视客户服务,品牌价值终将流失。”
  打造可持续共赢赛事生态圈
  在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如何破解“有赛事无品牌”“有活动无消费”的行业痛点?安福秀认为,河北拥有冬奥遗产、山地草原、海滨戈壁等多元自然资源,叠加京津冀消费升级红利,为赛事经济奠定基础。近年来,河北通过政策引领,推动赛事品牌化发展,其举措已成为全国借鉴样本。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原创性赛事IP稀缺、流量难以转化为消费、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发展,如部分夜跑活动吸引大量参与者却未能带动住宿消费。
  “如何让赛事从‘热闹’走向‘长效’,需系统性破局”,安福秀将赛事经济发展分为三阶段:从“赛事观光1.0”到“人群扩散2.0”,最终迈向“粉丝经济3.0”,需通过明星运动员或俱乐部实现商业价值共生,其中关键是资源、需求、产业、企业的四维联动。具体举措,一是资源要素创新。激活冬奥遗产、自然景观等资源,强化人才孵化。积极培养“体育媒介人才”,设立“河北赛事500人才专项基金”,吸引专业化团队。二是需求升级战略。深化“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内涵,通过“微度假赛事”(如24小时越野赛、骑行赛)绑定消费场景,配套交通优惠等措施提升体验。三是产业协同增效。推动“体育+文旅+装备制造”集群化,打造户外赛事产业带,以金融手段赋能产业链。四是企业差异化竞争。培育原创IP(如承德草原自驾嘉年华),避免与京津同质化,强化品牌传播。
  另外,在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方面,安福秀提出“赛事赋能目的地品牌化”路径。一是绿色化与智慧化。制定低碳赛事标准,完善安全服务体系(如直升机救援),以科技提升体验。二是达人经济与传播裂变。评选“河北十大户外达人”,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实现“传播自来水化”。三是赛道旅游化开发。将赛事路线与旅游线路重叠,赛后转化为大众体验项目,形成“参赛—观光—复购”闭环。
  安福秀还提出以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来实现长效保障,呼吁构建“三维效益评估模型”,即经济、社会、品牌价值并重,避免唯GDP导向。政策层面需推进赛事品牌化、专业化,同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还要“重视青少年赛事培养,为产业储备可持续人才。”
  专家学者们的深度研讨,既揭示了赛事经济作为新增长极的全球趋势,也为河北提供了本土化实践路径——从打造特色IP、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到构建可持续的赛事生态圈,河北需要充分释放冬奥遗产、太行山水等资源优势,通过“赛事+文旅+消费”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品牌影响力。同时,需注重培育专业化人才、强化观众体验、深化区域协同,让赛事经济不仅成为“一时热点”,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全民健身的持久动力。正如与会专家所言:“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经济公式。”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断驱动体育消费升级的机遇下,河北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体育产业的无限可能,书写属于燕赵山水的活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