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育苗 逐浪前行
河北多措并举推动水上运动高质量发展,青训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文章字数:1,642
    运动员在训练中。    水上中心 供图

  □本报记者 宋云杰
  近年来,河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省战略,聚焦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引领、体系优化、资源整合,逐步破解“基础薄弱、衔接不畅、基数不足”等难题,推动青少年水上运动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已建成二线队、全运金牌特训点、后备人才基地等多层次培养平台,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水平显著提升,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培养模式 夯实人才基础
  水上项目对训练场地要求严苛,且基层输送动力不足,制约后备人才储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水上中心紧紧围绕省体育局政策导向,深入研究行业现状,结合实际需求,以政策为抓手,出台《后备人才培养奖励措施》《全运金牌特训点评定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资金扶持、器材支持、教练员派驻等方式,激发各地市输送积极性。
  截至目前,在克服运动员专业水上和陆上力量训练以及日常吃、住、学等生活问题,水上中心与省体校合作成立首支赛艇、皮划艇二线队,实行“输送一批、选拔一批、淘汰一批、再补充一批”的优秀苗子选拔“动态流动”管理模式,确保队伍始终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同时,为保证训练质量,派出多名省队优秀教练员及拟退役优秀运动员赴队执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发展,二线队在各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累计向省队输送18名运动员,并在全国青少年赛事中斩获3金1银5铜,在2024年省级锦标赛上斩获8金11银10铜的成绩。
  另外,中心以建立“全运金牌特训点”和“后备人才基地”为突破口,在全省布局重点训练网络。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训练监督台账,确保基层训练质量。同时,中心根据评定档次,为各基地提供相应的资金、器材和教练员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地市参与建设和输送人才的积极性。目前,特训点政策已覆盖3个地市,梯队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科学选材集训 汇聚优质苗子
  为拓宽选材渠道,水上中心坚持“跨界跨项选材”与“赛事选拔”双轨并行。近年来,组织金牌教练团队赴各地市开展“大个子”专项选材,对身高、臂展突出的潜力运动员,进行提早关注、提前规划,并积极组织集训;依托省级青少年锦标赛等赛事,发掘优秀苗子纳入省队集训。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选材方式,中心成功发现了多名极具潜质的运动员,为我省水上项目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优质人才资源。
  此外,中心每年定期举办青少年苗子集训,整合全省优质资源进行集中培养。通过科学训练计划、体能测评和反兴奋剂教育,全面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参训运动员在省级赛事中表现亮眼,成为各梯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强化基层支撑 激发业训活力
  水上中心高度重视基层业训队伍的发展,积极组织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各地市全面了解基层业训队伍在训练、管理、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特别是针对基层业训队伍“训练方法落后、条件有限”等问题,水上中心深入研究,形成“一地一策”扶持方案。一方面,向薄弱地市倾斜政策资源,帮助改善训练设施;另一方面,以河北体院二线队省运会“双积分”等政策激励地市参赛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地市均已开展水上项目,参训青少年人数突破500人。
  教练员是青训的核心力量,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成长质量。近两年,中心积极组织业训教练员培训工作,致力于培养教练员的专业技能,改变传统落后的训练方法,累计举办4期业训教练员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覆盖40名基层教练员。通过更新科学训练理念、规范技术动作教学,业训队伍整体训练水平显著提升,为后备人才输送提供了坚实保障。
  展望未来:构建更完善的发展体系
  “水上项目青训的关键在于体系化、可持续。”河北省水上运动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三大举措:一是深化体教融合,探索与学校共建水上特色训练基地;二是扩大选材范围,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水上运动进校园”普及活动;三是优化赛事体系,打造省级青少年联赛品牌,形成“选材—训练—竞赛—输送”闭环。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河北水上项目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更多青少年将逐浪前行,为体育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