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光闪烁剑锋长 少年英姿傲赛场
文章字数:2,648

□本报记者 周强
白色剑服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11岁的刘昙莹站在剑道一端,护面下的双眼紧紧盯着三米外的对手。这是202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正定站的赛场,也是她第三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剑道。电子计分器突然响起刺耳的蜂鸣,记分牌跳成5比4——在领先四剑的情况下,她被对手反超。摘下护面的瞬间,汗水顺着她微红的脸颊滑落,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而坚定。这个来自河北英联击剑俱乐部的女孩,已累计参加全国公开赛个人赛31场,出场187次,正用手中的佩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起步:击剑梦的萌芽
2021年8月的一个夏夜,东京奥运会的击剑比赛激战正酣。9岁的刘昙莹趴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中国选手孙一文身着雪白剑服,在剑道上腾挪闪转,最后一剑定乾坤,夺得女子重剑个人金牌。“她像武侠片里的女侠!”小昙莹兴奋地跳起来,模仿着电视里的动作比划。那一刻,一颗关于击剑的种子,悄然埋进了她的心里。
一个月后,英联击剑俱乐部迎来了这位特别的小学员。报名时,教练问她为什么选择击剑,小姑娘认真地回答:“我想像孙一文姐姐那样。”教练笑着递给她一把80厘米长的儿童佩剑,从此,这把剑成为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初学击剑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潇洒。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让活泼好动的刘昙莹吃了不少苦头。“一个实战姿势要站15分钟,腿抖得像筛糠。”回忆起初学时光,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更让她困惑的是发力方式,明明使出了浑身力气,剑尖却总是偏离目标。教练黄新德对此印象深刻:“有天训练结束,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她还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弓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教练会耐心纠正我的动作,每当我正确完成,他都会给予鼓励。在这里,我还认识了许多同龄的佩剑队友,我们经常一起玩击剑趣味游戏,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刘昙莹说。黄教练每月都会组织一场队内实战,帮助大家提升技战术水平,“我最喜欢和对手行持剑礼的环节,虽然戴着护面,但仍能隐约看到对方的笑脸。”通过一次次实战,刘昙莹逐渐掌握了各项竞技技巧,技战术水平也飞速提升。此后,在训练场的角落,总能看到她加练的身影,有时对着空气分解动作,有时拉着队友模拟实战。
成长:痛并快乐的体验
2024年暑假的山东体校集训,成为刘昙莹击剑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竞技体育的残酷。
“记得是集训第27天的对抗训练。”她伸出右手,食指与中指间淡淡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对手的剑突然从我的剑下穿过,直接刺穿了手蹼。”鲜血瞬间染红了手套,队医简单包扎后,体校教练立刻带她前往医院。在缝合台上,针线穿过皮肉的剧痛,让这个10岁的孩子咬破了嘴唇,却始终没掉一滴眼泪。“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下周的威海C级赛要泡汤了。”
父母连夜从石家庄赶来接她时,看到病床上的女儿身边摆满了训练笔记。“这本记着弓步要领,这本记着防守技巧。”小昙莹像介绍宝贝一样介绍着这些笔记,仿佛受伤的不是自己。回家休养期间,她每天对着视频复习动作,仅仅休养一周,就回到剑馆练习核心力量和步伐。拆线后的第5天,她就说服教练,前往西安参加B级赛。“站在剑道上的那一刻,手还有些发抖。”她回忆道,“但当裁判喊‘开始’的瞬间,所有的疼痛都消失了。”
这次受伤,让刘昙莹对击剑有了全新的理解。如今,她会指着伤疤骄傲地说:“这是我的第一枚‘勋章’。”在黄教练看来,这次经历让刘昙莹完成了从“喜欢击剑”到“热爱击剑”的蜕变。
收获:奖牌与经验的激励
2023年7月的潍坊青少年C级赛上,刘昙莹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季军,收获了人生中第一块正式比赛奖牌。
“第一次参加全国B赛时,我紧张得连剑都拿不稳。”说起2023年“长城之巅”京津冀公开赛的经历,刘昙莹仍历历在目。面对U10组全国排名第三的对手,她在剑道上完全乱了阵脚。“对手的剑快得像闪电,我的进攻总是慢半拍。”六场小组赛全败后,她摘下护面,痛哭失声。但正是这次惨败,让她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
“虽然那次比赛我没能小组出线,但我收获了胆量和经验,也明白了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刘昙莹说。赛场外,她同样收获颇丰,“我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佩剑的小伙伴,现在我们见面还会分享训练心得,交流比赛经验。”
2024年11月的石家庄市中小学生选拔赛,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里程碑。备战期间,黄教练对她进行了专项训练:“主要强化手部力量,配合弓步延伸练习。我全程观察她的每一剑,培养她的抗压能力和比赛专注力。还组织队内测试赛检验训练效果,赛后立刻复盘失误点,并针对性改进。”由于赛前准备充分,赛场上的刘昙莹势如破竹,历经多轮角逐,最终站上了冠军领奖台,收获了击剑训练以来的首枚金牌。颁奖台上,沉甸甸的金牌映照着她通红的小脸,观众席上的父母激动得喜极而泣。
202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正定站,刘昙莹第三次站上这片熟悉的剑道。“这场比赛高手云集,我参加了U12组和U14组女子佩剑比赛。”回想起第一次参赛,面对对手凌厉的进攻,她连防守姿势都站不稳,电子计分器刺耳的蜂鸣声仿佛噩梦。第二次参赛前,她反复练习弓步刺上百次,却因过度紧张频频失误。而这次,教练全程陪伴在她身边,“教练不断提醒我避免常犯的错误,还和我分析每一个对手。他的指导和陪伴,给了我强大的心理支持。”6场小组赛后,她顺利出线。可惜的是,在4比0领先的情况下,她被对手以5比4反超,无缘奖牌。“这次比赛让我明白,在剑道上全力以赴、勇敢挑战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收获!击剑不只是为了输赢,更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回家时,我摸了摸佩剑,它早已不再只是一把剑,而是见证我成长的好朋友。”
未来:剑指国际赛场
正定站比赛结束后的复盘会上,黄教练的战术板上写满了分析要点:“上肢力量不足”“关键时刻决策犹豫”……刘昙莹认真记下每一个需要改进的细节。对于即将到来的河北省锦标赛,她已经制定了明确计划:“早上提前半小时加练核心力量,晚上多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
更远的目标也在她的脑海中逐渐清晰。2026年升入U14组别后,她将从儿童佩剑换成成人剑,这意味着所有技术动作都要重新适应。“我已经开始在训练中交替使用成人剑和儿童剑。”她展示着手上新磨出的茧子。当被问及终极目标时,这个平时活泼的女孩神情变得严肃:“我想穿着印有国旗的队服,站在国际赛场上。”
夜幕降临,训练馆渐渐安静下来。刘昙莹独自站在剑道中央,反复练习着新的进攻组合。灯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柄80厘米的佩剑在空气中划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在这个普通的工作日夜晚,没人知道这个11岁女孩的未来能走多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前方是鲜花还是荆棘,她都会像对待每一场比赛那样——持剑而立,勇敢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