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似火山河秀万众奋力攀高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群众体育工作不断创新,在各地开花结果,工作新方法、跨越新路径、奋进新动力,成为时代主旋律。 “
文章字数:2,674
在今年5月7日召开的河北省群众体育工作会上,我省各市汇报了去年本地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与亮点工程,以及2024年的奋斗目标。本报上期分享了石家庄市、邯郸市、张家口市的经验与做法,本期继续分享保定市、邢台市、秦皇岛市的成功经验,供各地学习参考。

  邢台市:健身触手可及 健康相伴左右
  近年来,邢台市健身与健康融合工作紧紧围绕省体育局工作部署,以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重点从贯通健身与健康融合内外机制,多要素协同发展等方面,创新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邢台市体育局高度重视健身与健康融合工作,多次联合卫健委召开推进调度会,制定印发邢台市推进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建设全覆盖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县(市、区)分三批建设县级健身和健康融合中心,到2023年底实现了全覆盖。选择慢病防治、中医理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邢台市中医医院(糖尿病院区)建设了医疗级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开具运动处方300多个,对慢病特定人群运动干预500余人次。
  邢台市融合中心重点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运动健康干预,提供检测与评估服务,进行多科室、多手段干预治疗。体检科、职业病科通过国民体质监测等加强和完善运动疾病诊断及健康监护工作;糖尿病科室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制定运动干预的方案和指导意见。内科、中医科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展科学运动健康促进行动,强化中西医结合,提升健康素养;骨科、针灸理疗科、疼痛科开展运动损伤预防、干预、康复,根据个体情况,对运动处方进行个性化调整,建立“基本信息-体质检测-健康风险筛查-心肺功能测试-运动处方咨询-健身与健康医嘱-建立健康档案-运动康复训练-阶段性复测-完善健康档案”的流程对各类人群进行干预指导,完成健康管理及跟踪服务。
  同时以市级融合中心为核心,辐射社区智能健身驿站、中加健康管理中心、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等,形成顶层技术支持、健身机构、社会健康管理机构向中心提供基础数据、转诊意向人群,中心向三方机构转送需运动干预患者,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方在慢病防控、中西医结合健康干预、术后康复运动锻炼、体适能提升、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探索出一条公益化、市场化的新路径,实现合作、共享、共赢,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更好融合,让健身触手可及,让健康相伴左右。

保定市:打造“保定模式”铸就“保定经验”

  2023年以来,保定市体育局围绕推进“奥运冠军之城”和“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发展群众体育的“保定模式”,形成推动全民健身的“保定经验”。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保障体系
  制定下发了《保定市环城水系赛事活动暨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形成了适合保定体育和城市发展的赛事活动供给体系。建立了体育、公安、卫健等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或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全过程服务和支持。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单项协会的沟通对接,用好上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体育赛事。
  ·做好赛事布局 大力推进群体赛事活动高效供给
  组织了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全国男排锦标赛、最强乒团·中国业余乒乓球团体赛、全国武术套路赛、中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全国排舞锦标赛等高端群众体育赛事。在4月份和10月份先后成功举办2023保定马拉松赛和半程马拉松赛,实现了一城双马,持续提升“保马”品牌影响力。同时,还组织了保定市空竹运动会、保定市首届全民健身大会、“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青BA”篮球赛以及国际奥林匹克日、全民健身日、重阳日等主题活动,覆盖各类人群。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注重赛事活动品牌打造,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品牌赛事格局。
  ·抓好融合发展 打造全民健身活动新业态
  推进文体旅赛事融合。举办了顺平桃花节健步走、易县铁人三项等系列户外比赛活动。深化体育与农业融合发展。举办保定市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历经县(市、区)海选赛600余场、片区赛50余场,现场观众达到20万人次。推进与商务融合发展。依托主城区8大商圈,广泛开展了电子竞技、夜光跑、城市定向赛、三人制篮球赛等潮玩、休闲、娱乐等赛事活动,打造集聚人气的潮流运动地和体育消费新商圈。
  2024年,保定市体育局将总结经验,补齐短板,科学布局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充实赛事活动资源,扩大赛事活动盘子,积极开展“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打造高端赛事之城。

秦皇岛市:社区运动会共建美好体育生活
  秦皇岛市体育局率先将社区运动会常年开在基层一线。同时,联合驻秦高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组建“小浪花”大学生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体育志愿工作。
  ·积极推动,打造家门口体育盛会
  秦皇岛积极推进社区运动会,打破以往社区组队参加运动会的传统模式,将社区运动会的参赛人员扩展到所有社区居民,构建社区、街道、县区、市四级社区运动会赛事体系。发挥街道、社区两级“大党建”治理优势和效能,破解体育场地和体育人才缺乏问题,综合调动辖区内体育场、健身馆、运动器材等相关资源,将社区运动会办成“群众家门口的节日盛会”。目前,全市各社区已举办运动会550多场次,部分乡镇村也开展了乡村运动会。
  ·志愿助力,推进基层健身规范化
  秦皇岛市体育局联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组建“小浪花”健身健康大学生体育志愿服务队。依托学校组建113支志愿服务队,7745名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对接全市113个社区,带动、服务、推动社区运动会发展壮大。志愿服务每月不少于1次深入社区开展健身宣讲、运动指导等方面工作,助力社区运动会广泛开展。同时,以举办社区运动会为切入点,打造社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设立社区体育运动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站,推进百姓健身房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全民健身规范化、智能化、系统化。
  ·社会参与,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
  秦皇岛市以体育和组织部门为主体,发挥全市全社会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活动站点、体育骨干力量作用,积极营造“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深厚氛围。北戴河区宁海道社区“小巷总理月月谈”,探讨社区运动会长效运行机制;西山街道英才社区以“群‘英’荟萃展风采·各显‘才’能情相守”为主题,在运动会中同时设置便民优惠“小集市”;山海关区南关街道团结路社区以“嗨!邻居·一起运动吧”为主题,通过设置冰壶、踢毽子、夹包袋鼠跳、等几十个趣味项目,吸引了百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到比赛中来,有力增进了邻里感情和邻里互动。
  下一步,秦皇岛市体育局将把社区运动会从城市社区全面推广到农村,实现全覆盖;动员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不断壮大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带动全市各社区更好开展社区运动会,质量更好,规模更大、品牌更亮。

(冯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