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养生堂
顺应天地话运动
文章字数:1,787
  中国有句古话,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语出《吕氏春秋·尽数篇》,说的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但是揭示了一个真理:“用进废退”,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健康而言,说运动是“金”,何尝不可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岁露》)。人体必须顺应天地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地渡过一年四季。人处天地之“中”,我们运动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地间的自然变化,顺应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
  第一,遵循四季规律做运动。
  (1)春季运动的重点在于养肝,中医学理论认为,肝喜柔恶刚燥,所以春季的运动,要避免动作幅度大、运动强度大、拼搏激烈的运动。否则肝气会破坏,引起人的烦躁不安。一些比较缓和平静的运动适宜在春季适度运动,对人体的阳气有长养的作用,运动本身也符合“春者,蠢也,动也”之本意。比如踏青,散步,伸懒腰,打太极拳,周末放风筝、爬山等,均是极好的运动方式,这对阳气的生发、肝气的疏达,皆有良好的促益作用。春季风多,风为百病之“源”,风大的时候,建议尽量少在室外锻炼。
  (2)夏天养长,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活跃的季节,此时阳光也是最充足的。内经给我们的忠告是要“无厌于日”,也就是说不要害怕晒太阳。这里说的晒太阳当然不是中午暴晒,而是说不要一味的避暑,害怕出汗。
  夏天不宜剧烈运动,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适宜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既能祛暑降温,又能有效锻炼肺功能。还可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等。
  (3)秋天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自然界各种植物到了秋季,趋于平静,天气转凉,由于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人们理应宁静神志,收敛精气,而不要再像夏天那样兴奋发泄了。所以运动也应适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秋季运动,养生原则,散步,登高,跑步,太极等户外运动,可以增加人们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秋季干燥,运动时要注意阴精内蓄,不要让阳气外耗,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4)冬季主收藏,运动要“不扰乎阳”,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必待阳光”,二是“无泄皮肤”。前者指明了运动的时间,后者指明了运动的强度。只要把握好这两个原则,就能收到“不扰乎阳”。早晨是冬季一天中最冷的时辰,寒为阴邪,最伤人阳气,起床太早锻炼反而伤身。所以锻炼应选在太阳出来之后这段时间,是最好的了。冬季以“封藏”为本,是需要我们保存实力,保本运动时还要注意“无泄皮肤”,就是运动时大量出汗,皮肤开泄,是阳气耗散。冬天阳气是潜藏的,运动量过大就会“扰乎阳”,所以运动时要以练静功为主,打坐是一种不错的办法。除了打坐外,一些比较轻柔的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踢键子,以及太极拳等也比较适合。每天的运目,搓耳,叩齿,搓鼻,揉腹更是冬季不能缺少的健身项目。
  第二,遵循昼夜规律做运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而怡然自得的理想状态。大自然是有规律的。古人从大自然的变化中,找到了日月星辰升沉的规律,从中摸索出了各种各样的道理。在人力改变不了自然的年代里,古人们只得遵循这样的作息规律,顺自然而行。一年有四季,一天也分四季,早晨相当于春季,所以应在早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开始一天运动,运动就升阳,自然界的太阳和人体的阳气同步升起。太阳落山后,相当于秋季,自然界阳气渐藏,阴气渐盛,此时应该放松心情,静养滋阴。夜幕降临,百鸟归林,相当于冬季,应该收藏阳气,您还拼命锻炼,可不就是耗费阳气?
  许多朋友由于白天工作繁忙,早出晚归,为了锻炼身体,晚上去健身房锻炼,弄得大汗淋漓,这就不可取了。
  一年分四季,一天也有四季,晚上相当于冬季,冬季主收藏,运动要“不扰乎阳。我们可以散步,打坐,瑜伽,读书等,不扰动将要潜藏的阳气,不与自然对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早就说过了,人体的阳气随着太阳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到了晚上人身阳气虚弱、气门关闭,所以夜幕降临后要收敛。很多人晨练实在太早了,天还不亮就摸黑开练了,太阳都还没起来,阳气还没足,咱们着什么急呢?这种情况下锻炼更容易沾染风寒雨露等邪气呢。
  运动这个事建议只有一个原则——跟着太阳!运动就升阳啊,你身体阳气升降跟自然界同步,这就是天人合一吧。 (吴俊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