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绽冬奥激情 放飞冰雪梦想
河北省竞技冰雪运动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文章字数:1,865
  □本报记者 周强
  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我省211名运动员参加了竞技类项目公开组和青年组共6大项14分项148小项的比赛,取得了29金27银26铜的好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列全国第三,打破了东北三省长期垄断中国冰雪运动的格局,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我省冰雪运动零基础起步,从2015年11月成立第一支省专业队,人才基础不断壮大,目前已组建13支队伍,开展7大项15分项105小项的运动项目,位列全国第三;培养专业运动员295名,位列全国第四,殷正、李纯键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上表现优异,竞技冰雪运动人才基础不断夯实。
  看成绩:四项突破,成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张家口承办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为我省竞技冰雪运动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省冬季项目从2015年起步,当时无人才、无场地、无资源、无机构、无队伍。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予河北冬季项目发展很多政策支持,河北体育人上下同心、开拓创新,在短短8年时间里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进入冬季项目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四大突破:
  一是队伍规模实现突破。队伍数量从2016年1支发展到如今的17支,其中一线队13支、二线队4支,在训人数达到300余人。在第十四届全冬会中,我省共有21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大大超过了上届的37人。奖牌数达到了29金27银26铜,远远超过了上届1金2铜的成绩。
  二是成绩含金量实现突破。金牌和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三,青年组奖牌数占到全部82枚奖牌数的66%,排在吉林之后位列全国第二位,4-8名总数排在全国第一位,实现了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综合竞争力实现突破。“十四冬”比赛中,河北参加的6个大项均有金牌入账,在14个分项上均有奖牌入账,雪上项目的金牌数量超过了冰上项目,一改以往冬季项目“冰强雪弱”的现象,实现了冰上项目、雪上项目的均衡发展。
  四是优势项目实现突破。冬季两项共设11枚金牌,我省获得6枚;速度滑冰青年组共设12枚金牌,我省夺得5枚;U型场地青年组共设4枚金牌,我省获得3枚;空中技巧青年组包揽3枚金牌;雪车项目男子组包揽2枚金牌;特别是在冰球、冰壶两项集体项目上,我省各获得一枚金牌,而冰壶项目更是以全胜战绩夺冠,展现出较强竞争实力。几年以来,我省竞技冰雪运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找原因:四个梯队,成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河北竞技冰雪运动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苗子训练营—省专业队”四个梯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构建功不可没。
  一是坚持冰雪运动从娃娃抓起,评定252所“河北省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组建校园冰雪运动队,开展冰雪赛事活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冰雪运动中来,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我省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
  二是坚持把专业体校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全省各市体校全部开展了冰雪运动项目,在校业训学生运动员达到5000余人。
  三是在全省6个市建立了基层特训点,每年开展苗子训练营,同时省市联合组建了4支冰雪二线队,把优秀苗子直接输送省队集训。同时,专门加强全省冰雪运动师资力量培养,在河北体育学院、张家口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冰雪专业,培养教师和教练人才。截至去年底,在校学生2200人,位列全国第一。
  展未来:四项措施,进一步夯实后备人才培养
  竞技冰雪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下一步,全省体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和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夯实后备人才培养。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把后备人才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来抓。冬运中心计划设立“青少年体育科”,专门负责全省冬季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实施《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倍增计划》。
  二是深化省市共建,把省冬季项目集训二队的带动作用用好用足。围绕国家和省备战需求,新周期充分发挥已组建的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4支集训二队作用。加快推进全省冬季项目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让省队乃至国家队的管理理念和训练方法下沉到地市,让基层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更早地接受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
  三是打造“一市一品”,实现全省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结合各地市资源优势,确定选择一个或几个冬季项目发展重点,在政策、人才、赛事、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同时,借助省竞赛和全国注册等方式,扩大参与面,壮大竞技冰雪人才规模。
  四是加强体系建设,构建日趋完善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对竞赛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等进行调整完善,努力实现冰雪人才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